多地打響跨省招工“第一槍” 結構性用工短缺依然明顯
河南信陽的陳誠遠終于在中專畢業大半年后找到了工作。
“去年就業形勢不好,很多工廠更傾向于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自己就一直待業。不過聽說今年很多企業又重開了生產線,開年比較缺人,老家這邊也來了很多企業,我這邊也找到一家蘇州的汽車零件廠,說是希望我們盡快到崗,把生產速度提上去?!标愓\遠2月1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說,自己正在乘坐“點對點”專車從河南直達江蘇。
隨著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和企業相繼出?!皳層唵巍睔w來,新年伊始,很多企業就在加速復工滿產,用工需求也隨之高漲,而此前受疫情影響暫停了三年的“春風行動”線下招聘會也在今年重啟,去年早早返鄉的勞動者也在今年忙著求職應聘,勞動力市場正呈現加速回暖的態勢。
為了保障節后生產穩定,全國多地已經在大力招工、搶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注意到,江蘇、浙江、廣東等多個沿海大省在春節前后打響跨省招工“第一槍”,在搶工大潮中新招頻出,如跨省招工、包機包車接工、專場招聘會定向招工等,全方位鞏固地方經濟恢復基礎。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除了制造業之外,服務業用工需求反彈相對強勁,從今年春節假期消費市場表現看,此前受抑制的零售、交通、餐飲、旅游等線下接觸類服務業的增長超預期,勢必會帶動相關服務行業的用工需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濟企穩帶動勞動力市場回暖
我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用工需求也越發旺盛。
美的工業技術事業群的多地工廠從大年初五就開始陸續復工復產,其中在順德生產壓縮機和電機的兩個工廠約一萬人規模,在大年初七就已全面復工。美的工業技術負責工廠招聘的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其招聘中心在開工首日就達成百人入職,并立即投入到了趕訂單、保交付的工作之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0.1%、54.4%,高于上月3.1、12.8個百分點,均升至擴張區間,兩個指數中的從業人員指標也分別比上月提高2.9個和3.8個百分點,表明各類企業用工景氣度均有所上升。
周茂華表示,疫情防控政策進一步優化后,各地經濟復蘇活躍,而且前期企業出?!皳層唵巍睔w來,使得訂單增長速度快于生產恢復速度,制造業企業后續的產能和用工需求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與此同時,多地在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召開“新春第一會”,出臺穩經濟專項措施,企業的經營信心和勞務市場的熱度也隨之提升。特別是隨著新一批重大項目開工落地,用工需求還將繼續拉升。國家統計局近期的工業企業景氣問卷調查也顯示,2023年一季度用工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投資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
目前,已有包括廣東、浙江、江蘇等在內的多個沿海大省開啟了“搶人”模式,各地政府部門人員帶隊陸續趕赴河南、云南、甘肅等中西部省份,宣介企業崗位信息,講解招工引工政策,確?;剜l人員及時返崗,全方位助力企業實現“開門紅”。
比如,蘇州各級人社部門早在春節前后就組織“點對點”包機包車接人,首批預計從全國17個省份接回2.16萬名外來務工人員返崗復工。福州從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計劃組織20余場招聘活動,提供崗位5000余個,在四川、云南、貴州、湖南、甘肅和寧夏6省份的10個地市(州)展開勞務對接。杭州也在新年開工首日就組織20余家杭企奔赴湖南湘西開展招聘活動,共吸引1100人次前來求職應聘,初步達成意向416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優化營商環境”成為今年多地“新春第一會”的重點工作,而有效解決企業用工問題一直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沿海省份提早謀劃、搶先發力,為廣大企業和勞動者提供了更精準就業服務重要保障。對于企業和外出務工勞動者來說,政府出面為當地優質企業招工,也有利于樹立勞動者對企業的信心,增強了就業穩定性。
結構性用工短缺依然明顯
在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看來,隨著經濟的持續恢復,就業局勢將保持總體穩定。但也要看到,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制造業普遍面臨“兩頭重”結構性缺工問題,即科技型及技能型人才以及熟練普工較為缺乏,高技能人才尤為緊缺。
身為中型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的劉遠則感觸尤為明顯?!坝袝r候一次招聘會只能接到十多份意向簡歷,而且勞動力年齡層次偏高,人才市場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人,很多大專院校的年輕人在畢業前一兩年就被企業簽約了?!眲⑦h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更新了自動化設備,更需要有文化又懂技術的年輕員工,但年輕人就業要求也更高,對工資、保險、福利、休假、行業、城市等都有較高的心理預期。
人社部在春節之前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與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汽車行業相關崗位缺工較為突出,“汽車生產線操作工”排行前十;快遞物流行業用人需求明顯增加,“快件處理員”“裝卸搬運工”“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
“節前節后也是換工作的高潮,最近每天新入職的技術員工大概都有五十個以上,雖然看著很熱鬧,但很多人還會因為實際技能不匹配、薪資待遇不滿意、工作地離家太遠等等原因離職,這樣也會對企業的穩定生產造成影響?!币晃唤K汽車塑模廠的總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為了留住新員工,公司還專門增加了新人獎勵補貼,三個月試用期滿就可領取數千元。
朱明皓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東部地區制造業布局密集,各省都處在穩經濟的關鍵期,應當發揮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招工,不能盲目搶人,否則單個企業的結構性缺工可能會引發產業鏈供應鏈連鎖反應,不僅耽誤訂單交付,也會給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嚴峻挑戰。而且隨著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內陸省份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也在保持較快增長,更多就業崗位、更小收入差距讓越來越多外出務工人員愿意留在家鄉就業。
這一情況也反映在了宏觀數據上。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全年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其中,本地農民工12372萬人,增長2.4%,而外出農民工僅增長0.1%。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也指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主要支撐力量,但在人才市場上處于相對劣勢,在解決結構性缺工問題時議價能力偏低,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尤其是制造業企業要正視未來人口紅利不斷減弱的現實,要擺脫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發展模式。
孫文凱建議,企業一方面著力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高企業利潤率,提升員工待遇,另一方面要提早布局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推動機器換人,減少對低門檻勞動力的依賴。有關部門也要借助大數據等手段,搭建精準高效的用工供需對接平臺,做好勞動力及用工企業對接,各地也應當優化更多的配套惠民舉措,推動社會保障兜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外來勞動力的“后顧之憂”。
多地重啟線下招聘會
為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市場復蘇,此前受疫情影響暫停了三年的“春風行動”線下招聘會也已正式重啟,該行動由人社部會同工信部、民政部等11部門聯合推出,主要是集中為有就業創業意愿的農村勞動者、符合認定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以及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單位提供就業幫扶,今年預計將為勞動者提供3000萬個就業崗位。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近日公開表示,今年1—3月份的“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服務活動將高頻次舉辦分行業、分領域的專場招聘活動,開設線上招聘專區,全面啟動線下招聘會,通過集中幫扶,力爭實現就業有支持、用工有保障。目前各省均已公布招聘場次、項目推介等計劃安排。
“實際上,受疫情和春節等因素的影響,去年末以來,上海部分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鄙虾J腥肆Y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趙永峰在1月29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月上海就提前啟動了2023年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人社部門已累計舉辦各類線下線上招聘活動160余場,提供就業崗位4萬余個,與中西部省份特別是對口援助地區開展60余場勞務對接活動、服務來滬務工人員2.4萬余人,為2800余戶重點企業解決了缺工問題。2月份還將舉辦202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線下招聘會,預計有1000家企業參與、提供超過1萬個崗位。
此外,北京、浙江、江西、四川、重慶、甘肅等地也均在近期舉行了首場線下招聘會,并公布了接下來的招聘活動安排,各地均預計將舉辦上千場線上線下招聘會。截至1月31日,全國已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16000場,發布崗位1000萬個,“點對點”輸送務工人員40萬人。
人社部部長王曉萍近日也在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部署2023年就業工作,明確今年將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第一位的工作。繼續實施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推動財政、貨幣政策支持穩就業。調整優化即將到期的階段性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突出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擴崗支持。
馬亮建議,從長遠看,關鍵還是要構建高質量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密切跟蹤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經濟等領域人才供需結構變化,并隨之優化調整高校和職業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另外要持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現有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再教育,繼續開展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特色培訓活動,不斷完善政府、企業及勞動者個人三方共同投入的培訓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也在近日印發《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并將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提到,“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人對此回應,“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是專門針對使用國家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響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發揮以工代賑項目帶動就業增收的作用,動員引導更多當地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盡可能多地為他們發放勞務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