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的關鍵在于全力擴大社會有效需求
龐溟(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及研究部總監)
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展現了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并保持企穩回升的態勢,說明經濟發展的韌性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都比較強。在工業產出提振、消費企穩、投資發力和外貿拉動等諸多積極因素之外,數據有若干值得關注的亮點,體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動力增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
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將出現較為明顯的、全面的、積極的改善,全年經濟增長大概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五,經濟總量將再上新臺階,宏觀政策效能與發展質量將穩步提升,全方位的、多層次的、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格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新發展格局將不斷完善。
2023年經濟具有較多核心增長點
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的關鍵,依然在全力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特別是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深入闡述和精辟提煉。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有利于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增強發展主動性、穩定經濟運行,有利于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有利于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助力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特別是支持高質量發展。
增加優質供給,關鍵在針對市場需求、新興需求、升級需求、人民群眾重點需求,提高產品、工程、服務、消費等方面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以此作為抓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釋放經濟長期發展潛力??梢怨膭钌a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體系優化、升級、改造,可以支持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推動傳統產業變革、提質、增效,可以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業態豐富、標準設立、品牌建設、布局多樣化、消費承載力增強,推進醫療、健康、養老、育幼、文化、體育、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服務業態融合創新,以“服務+制造”實現服務需求和產品創新相互促進,更好地滿足市場、產業和群眾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結合穩市場主體、穩就業、保障兜牢民生底線、創新消費場景,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愛消費。
目前的投資項目儲備顯示,2023年各地區穩投資發力早、力度大、領域新,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等領域項目成為多地重點,預計2023年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投資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伴隨著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加碼和優化,預計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房企到位資金等相關指標將逐步改善,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產市場銷售將出現較為明顯的回暖勢頭,“銷售-拿地-新開工”鏈條將更為暢通,銷售端、融資端、投資端數據將逐步呈現企穩反彈態勢,各項積極因素將有效支持房地產市場實現軟著陸,房地產行業將重新成為穩投資、穩增長的正向貢獻項。
受到穩需求促消費政策落地生效、居民收入與超額儲蓄支持、勞動力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企穩等正面因素助力,預計線下消費場景復蘇、消費意愿提升、消費信心改善將帶來消費需求較為強勁的釋放,2023年消費增速有望逐步恢復到8%左右,修復至接近疫情前水平。在針對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的政策支持下,特別是在重點恢復和提升大宗消費的政策帶動下,預計2022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2%的趨勢將得到有效扭轉。
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后,短期內可能會對工業生產產生一定的擾動。長期來看,在經濟復蘇的大勢下,工業生產將在疫情趨于平穩后繼續恢復,工業企業利潤結構有望持續改善,市場預期將轉好,企業投資觀望情緒將大幅減退,勞動雇傭將有較大增加,工業生產活動擴張保持內生動能,支撐工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勢頭,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人民幣匯率進入升值通道,以及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中國出口形成一定壓力,預計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在5%以上。
展望2023年,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逐步走向衰退的概率不低,WTO預計全球貿易量將呈現回落趨勢,對中國出口的拖累效應可能超過部分產品出口增加、部分出口目的地成長的結構性增長效應,中國出口增速將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2023年通脹形勢預計依然溫和可控
展望2023年全年,在需求端帶動下,未來我國通脹水平回升的可能性較大,CPI增長中樞相比2022年將有所抬升,需要高度關注通脹反彈的潛在可能性。這主要出于七個原因:
第一,從全球角度看,高通脹壓力仍在不斷的蔓延和傳導中,我國在一段時間內仍面臨來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能源價格、糧食價格抬升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第二,從行業角度看,我國的局部通脹壓力更有可能集中在能源行業及相關采掘業、食品加工及養殖業等產業,中下游行業成本壓力有可能加大;第三,從突發、偶發因素看,俄烏沖突的不確定性、極端天氣等因素疊加,有可能給能源、糧食和食品的生產和供給帶來擾動;第四,從貨幣角度來看,我國貨幣供給增長較快,廣義貨幣增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處于相對高位,貨幣供應量對物價影響將滯后顯現;第五,從需求角度看,伴隨著宏觀經濟企穩復蘇、供求關系基本恢復穩定、內需逐步回暖走強,會帶來消費動能快速釋放、商品和服務需求價格走高、物價中樞特別是核心CPI中樞整體有望修復抬升;第六,從工資角度看,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勞動力市場復蘇步伐將大大加快,餐飲、娛樂等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將明顯增加,失業率價格將明顯改善,并助力工資水平平穩回升;第七,從長期趨勢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中國人口老齡化、低碳轉型等中長期挑戰也不容忽視。
但是我們認為,通脹并不構成今年宏觀經濟的重要主線和調控政策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脹短期內可控,其增長趨勢和整體形勢預計仍較為溫和。在經濟逐步回歸到相對正常的供需平衡和合理的潛在增長區間、貨幣政策仍以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和回穩向上勢頭為主要任務的背景下,不必過度強調未超過政策目標的通脹對貨幣政策的壓制作用。
預計2023年全年平均CPI為2.5%,考慮到就業、收入、預期和消費需求的修復步伐,上半年CPI有望保持在2%左右,下半年CPI將升至3%左右的水平,個別月份的CPI在基數效應和經濟加速復蘇的主要拉動下有可能突破5%。預計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屬的價格水平將同比下行10%左右,疊加國內社會有效需求逐步回暖走強,有助于PPI平均漲幅維持在0.5%左右的較低水平。
各項政策應協同并進、接續發力、放大效能
預計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將以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為支持,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居民部門預期,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復蘇,增強經濟內生動能,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全社會活力,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更好滿足實體經濟需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政策在延續穩健基調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優化政策組合,更側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部署、使用、加力,以便于重點領域更受支持,貨幣政策、流動性投放、信用傳導更為精準、高效、科學,做到精準發力、充足發力、靠前發力。
預計將通過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要作用,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穩定銀行負債成本,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企業貸款成本、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呵護市場主體內生融資需求、居民部門信貸需求、廣大人民群眾合理金融需求。繼續支持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和企業紓困,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房地產行業、消費貸款、“三農”、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協力合策支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向新模式平穩過渡。
在流動性方面,預計將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狀態、寬松平衡態勢,以此作為鞏固經濟回穩向上態勢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為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保證,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更好結果。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力提效,在保證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預算內財政有可能保持更大的擴張力度,支出政策優先度將高于收入政策,且將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針對“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訴求,財政赤字率、專項債額度、發行特別國債概率、調入資金和國企利潤上繳的比例和資金使用效率均有提升空間,通過發揮財政促投資帶消費、穩經濟調結構的撬動作用,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同時為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有望支持基礎設施投融資、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結構性發展機會。
此外,預計貨幣政策將與財政、產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加大對重點領域和結構性發展機會的投入,協同并進、接續發力、放大效能,努力穩定市場合理預期和社會總需求,彌補有效需求,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的良好局面。